水浒大宋 第359章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小说:水浒大宋 作者:树者 更新时间:2018-07-15 17:54:43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穿越到了宋代后,虽然科技水平低下,但张林依旧发现很多后世的技术都能够在这个时代以简陋的方式实现。

  比如划时代的燧发火枪,比如开花弹和没良心炮,比如原始版本的迫击炮,虽然爆炸效果远不如后世化学火药那般强劲,但依旧威力不俗。

  至于火枪使用的子弹材料,从科学的角度讲,铅弹比之铁弹和钢弹更为轻,较为适合眼下的枪管。只是与宋朝廷进行内战势在必行,张林下不了对自己同胞们使用铅弹的决心。

  算了,等将来攻略北地和国境之外再换好了。

  至于后世那种击发式的尖头子弹,军器监一直没能解决化学火药问题,而二次点火让得子弹生产成本提高了三倍有余,而且实验中经常出现故障,有三名试枪员被崩裂的枪管给炸伤了。

  张林也只能被迫下令撤销了子弹进一步研究的计划,让军器监调派人手全力攻克新式化学火药的问题。

  继前面在民间找到了硫酸后,军器监只实验了几十次,就误打误撞地用提取硫酸的相同方式从硝石中提取出了高浓度硝酸。张林依稀记得这种在密封条件下加热固体分解的方法叫作干馏,于是直接将其命名为干馏法。

  只是这般提取硝酸的产量却很小,想要加大产量,则需要给军器监培养足够多的操作人工。

  但制出硝酸不是张某人的目的,他想要的后世的化学火药。

  他绞尽脑汁地只能想起来化学火药肯定跟硝化棉、硝化甘油什么的有关系,硝化棉很容易解决,但甘油这种东西他是真正想不起来是什么。

  有时候坐在便桶上解大手,他都在苦思冥想硝化甘油到底是什么玩意,只可惜没人来给他提示。有些记忆,只要一丁点儿的提示他就能回忆起来许多。

  虽然制作出了硝化棉,但这玩意实在是缺乏安全性,比之黑火药更危险,动不动就自燃爆炸,炸伤了许多研究师傅。

  若不能想办法稳定住这玩意的易燃易爆性,则根本无法用于制作火药,这也是军器监火药作坊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其次,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为了民用,玻璃的研发也迫在眉睫。

  张林知道宋代绝对有发明出玻璃的条件,很多主角不都是这么干的么,他们都能搞出来,难道自己搞不出来?

  现下,玻璃制品其实不是稀罕物,不过大多是有色玻璃,称之为琉璃。琉璃这玩意自古有之,青铜器时代就能造了。

  尤其是前代唐朝,不但自己做有色琉璃,从西域国流入进来的精美琉璃器皿也大受上层贵族们的喜爱。

  唐朝都可以做出玻璃舍利瓶那种较为透明的玻璃了,相信无色玻璃的研发进度不会太慢,至少张林是这么觉得的。

  他依稀记得玻璃是由石灰石在瓦窑里烧出来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有色玻璃则是混入了少量金属成分。这些都是后世高中课本上死记烂背的知识,感谢化学老师当初隔日一小考,每周一大考的辛苦。

  这个时代,常有不法分子利用玻璃鱼目混珠地招摇撞骗,张林四下派人搜集此类工匠,让他们按照现有的技术烧石英制作无色玻璃。

  对于这些匠人们来说,主公的要求就是烧制一种无色透明的瓷器而已,几百年前就有人曾无意中制作出来过,其中有个叫邵路的匠人就会烧这种琉璃瓷器的野法门。

  但是他烧出来的透明玻璃其中气泡太多,而且色度不纯,远远达不到主公的期望。

  张林直接来到烧窑作坊对他们道:“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反正必须要把石英、石灰、碱这些东西混在一起烧制。也许还要用到其他的材料,你们给我大胆的试,几十次不行就百次,百次不行就千次,一定要给我做出无色透明玻璃来。尤其是,我不想在里面看到有气泡!”

  匠人们小声抱怨道:“只是这气泡着实难以处理。”

  “蠢!用吹啊!”张林下意识地喝出一句,忽然摸摸脑袋。

  咦?好像后世是有吹玻璃这个说法吧,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

  “你们用吹的试试,上嘴吹,用竹管吹,钢管吹,不管什么吹法,给我去试。哪个小组做出来了,重赏黄金百两!”

  匠人们一听到如此重赏,纷纷提足干劲地来了精神。

  这些人都是张林亲自招募来的,烧制方法也是他提供,专利当然要挂在他张某人名下,匠人们无非是打个下手。

  就比如后世的科学实验室,掌握技术理论的教授才是核心功臣,而实验狗最多挂个论文署名、拿些外快奖励罢了。

  其实不怪张某人如此性急地研发玻璃,而是因为这时代的大多大家庭中都使用铜制镜子,若能研发出透明无色玻璃,从民间回收铜镜就是一大笔的财政收入。

  再者,琉璃制品的价格居高不下,百姓们用不起,贵族们都当是奢饰品消费,张林迫切地要为国库创收,开展新货币政策,为金本制打下基础,那就必须想尽办法地从四面八方积蓄金银。

  什么最赚钱?

  那就是能大规模普及民间,倾销海内外的东西最赚钱。

  继“刘氏纺纱机”出现后,新型织布机的研发一日千里,这些技术说白了都是一法通万法通,有些先进机械早都在民间家庭中应用了,只是没有得到大规模普及而已。

  在墨师公会和《民知报》的宣传和鼓励下,许多能大幅度提升生产力的技术机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让张林都有些不敢相信这个时代人的创造力居然如此强大。

  尤其是民间技术,一些家庭敝帚自珍地把无意中捣鼓出来的技术藏在家里自己使用,生怕被别人发现或者被朝廷抢了去。但自从奖励机制实行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珍藏技术往外卖。

  毕竟,白花花的银子和黄灿灿的金子,足够一家人几辈子荣华富贵地吃穿用度,珍藏的技术再牛逼也只能混个小康生活水平罢了。

  就比如一个泥腿子老农发明的一种镰刀收割器,别人是用手抓麦子用镰刀割,而这人却异想天开地用木条设计出扫帚式的收割器械,一人足以抵得上五个人的劳动力,而且制作结构非常的简单!

  就如此简单的一把“扫帚镰”被墨师公会收录后拍卖出了三千八百贯钱的高价,按照宋代的物价和生活水平,这个老农一家七口人可以舒舒服服地过完下辈子了。

  如此的例子举不胜举,每一天都有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在墨师公会里出现,也有很多底层百姓因此大发横财,一辈子吃喝不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水浒大宋,水浒大宋最新章节,水浒大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