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相 第四章 《喜》

小说:诗相 作者:小满老豆 更新时间:2024-05-07 23:23:15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遇到喜庆之事则会心情舒畅,中秋时节的月亮分外明耀,喜是七情六欲中最为积极的情感,遇到喜事时自会让人精神状态分外爽朗,固然人们最爱好的心情状态莫过于喜。然而,喜这样的心情多半不易有,如流行的人生四大喜之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一不是极其难得的情况。喜,原始的意思是听到鼓声响起时,很多人开口大笑,人们的高兴快乐,往往通过谈吐所用的“口”表现出来,因此喜字带有口字。喜的本义是快乐、喜悦,它还会引申为欢迎、爱好等意,如对某人产生爱慕之情时,会用喜欢一词,也即是欢迎他或者对他的特质有爱好。它还可以表示值得庆贺的事情,如喜事、贺喜、有喜等词,不过喜事在实际使用时一般会限于婚事,有喜是女人怀有宝宝的委婉说法,结婚时常用两个喜字组合的囍,谓之双喜临门或喜上加喜,这个囍字来临据说是与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关,王安石在登科中举后顺道娶了媳妇,是人生四大喜中的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因此后人们遂两喜组合成新字,不过这个囍字现在几乎只会出现在成婚大事中。

  人的心理状态,常有喜极而泣和乐极生悲的情况,意思指人遇到意料不到的极好之事,会高兴的流下眼泪,而眼泪一般都是常伴随着伤悲时的影子,快乐到极点的时候会逆转徒感到伤悲,但是没有泣极生喜或悲极生乐的情况发生,因为泣极和悲极只会让人的心境长时间低沉,更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诗歌文学中,所要表达的人类情感皆围绕人的七情六欲而展开,伤春悲秋是常见的主题,忧思哀愁自是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然而唯独喜不多见,最早的喜来自先秦的《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表达在风雨之时,见到所想要见到的人,自是满心欢喜。描写恨的诗词有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描写愁的诗句有李白写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描写哀的诗句有杜甫写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描写苦的诗句有张养浩的“兴亡,百姓苦”,这些消极情感的诗句有很多经典名句,而描写喜的诗句不仅少,且很难创作出让人有共鸣的诗句,杜甫在收到官军战胜叛军时消息后,著有“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诗词史上难得的欢喜诗句。

  现代经济学鼻组亚当斯密著有《国富论》外,另有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鲜为人知,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一个观点,人的道德产生与人对悲剧性的遭遇容易产生同情有关,很多时候别人的悲剧,自身或有极大可能也会遭遇,或者大概率会经历其它各式各样的悲剧遭遇,因此人们容易对悲剧性情感容易触发共情之心,亚当斯密也同时言道,与人的欢喜类情感则不易产生共情,因此别人的欢喜欢乐容易遭妒忌,看到别人的欢喜之事是否会产生嫉妒或者给予真心的祝福,每个人的内心自有答案。《道德情操论》中理论颇有洞见,人类对悲剧性情感的确富有道德之心,从世界文学代表作中,描写悲剧的巨著几乎占据了所有经典之作,而喜剧之作,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文学瑰宝的唐诗宋词亦在这样的框架之下,因此很难见识到描写喜的诗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算是“喜”类情感可读之作。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大诗人杜甫别具一格的咏雨诗,作此诗时,杜甫在他的成都草堂已经居住一年,也即他在成都安定下来已有一年多,在此之前,杜甫因安史之乱经历过长时间的流离转徙生活,几经辛苦,在四川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安定的生活下来,成都草堂便是杜甫在四川安稳生活的最好证明。此诗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是需要下雨的时节,这时的降雨的确为好雨,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整首诗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诗句,意思是说雨伴随着风在夜里降临,但是滋润大地却是悄无声息了,因此这两句的寓意亦是指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默默的为他人付出做贡献,给予别人积极正面的影响,通俗来讲便是做好事不留名之意,也是随风潜入夜的雨为喜雨的根本原因。杜甫作此诗时,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成都盖草堂后,亲自耕种,种菜养花等,过上了闲情逸致的好生活,自是心情大好,对春天的降雨也持积极乐观的看法,对春天里自然景象的降雨赋予“喜”感。我们常见的“雨”诗,多是淡淡愁绪为主题,哪怕是春天里的雨,都带有微微的伤感色彩,秋天里的雨则是只有愁绪,如北宋词人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和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春天的雨用喜来形容的少之又少,由此可知,能写喜雨的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应该惬意的。

  安史之乱前半期,是杜甫最为潦倒穷困的时期,因此作有很多彰显其儒家精神世界的优秀诗篇,在成都安居下来,诗作的技巧方面有很大进步,不过诗内容的儒家精神方面却远不如前,如这首《春夜喜雨》和后来所作的诗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显然缺他的史诗作品《三吏》和《三别》等所呈现的精神内涵。在看到春天的雨润无声的同一年秋天,杜甫所建的茅屋被狂风卷跑了一些,想到刚从漂泊潦倒的生活中缓过身来,却被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搞的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中学期间学习的篇目,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首诗境界极高,充分彰显杜甫伟大的胸襟。杜甫的诗之所以成为诗史,是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整个时代,安史之乱期间,生活比较困苦,但是心胸却开阔很多,犹如亚圣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忧患时往往能呈现上行的精神境界,而在安乐的时候精神世界则是波澜不惊。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余年的老朋友时所创作的五言律诗,诗题中作者用“喜会故人”,说明作者创作此诗时是人生四大喜之一的“他乡遇故知”,十年后重逢老友,颇有感慨,感慨之下必有佳作。首联“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描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不醉不归的快乐往事,“每醉还”充分表明彼此友谊深厚,经常欢聚畅饮,扶醉而归,接下来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化无常,李白曾有诗句“浮云游子意”,“流水”寓意岁月如流,年华易逝,岑参有诗句“人随流水西东”,用“浮云”和“流水”两个虚拟的景象呈现作者主观情感,寓意不经意间,岁月如驰,世事人情已经有很大变化,抒发作者与故人阔别多年的伤感心绪。颈联“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回到了诗题,显示作者喜会故人的姿态,久别重逢,自是有喜的一面,每醉还的欢笑场景和彼此情谊依旧像十年前,然后又转折的说到,彼此已经两鬓斑斑,岁月催人老,十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再见彼此时已是一副沧桑衰老的景象,伤感之情溢于言表。尾联“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表面上是说故人询问作者为何不返回家乡时,是因为贪恋淮上美丽的秋山,而真正的原因则是采用留白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此诗标题上是言喜,而诗句内容却是十足的伤感悲歌,好比以《美丽人生》为题的影视作品,标题为美,而剧情内容实则是描写伤悲。

  从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可知,尽管题目是喜会故人,但要表达的内容却是伤感的,说明作者哪怕是久别重逢老朋友时非常喜悦,但是创作的诗句并不是喜感的,可见真正的喜出现在诗词中有多难得,正如扣动人心的影视剧,很难见到喜剧,而且即使名义上为喜剧,也是伤感的剧情,催人泪下的几乎从来不是喜剧。诗歌以悲愁为主旋律的诗人李商隐,曾作《自喜》一首,这首诗讲他喜欢小的像蜗牛的小房舍,而且有燕子筑巢,居住的自然环境尚可,且有邻居的好酒可饮,蜗居在小房子里,对于命途多舛和悲伤惯性的李商隐来说,这更像是自嘲,典型的阿Q精神法,不过他能作《自喜》一诗已是喜,至少这首诗并未是伤感的旋律。对于任何人来说,悲伤忧愁容易成为一种常态,而欢喜快乐很难成为一种习惯,然而生活中需要喜,可品读下诗题中带有“喜”的唐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诗相,诗相最新章节,诗相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