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节,金陵城并未因忠顺王拉着大炮抓人有什么影响,反倒比之往年更显热闹些。

  这热闹与以前不同,以前都是一群豪商巨贾一掷千金夺花魁,耗费巨资造花灯,看似热闹,实际上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

  今年的秦淮河畔,令人感触最深的,烟火气更浓了,更加的贴近生活。

  贾琮与黛玉换上常服,白天在夫子庙给亲人求了平安符,游玩到夜幕降临,这才来到了秦淮河畔,放灯祈福。

  秦淮河畔没有了一掷千金选花魁的活动,倒是更显金陵的文气,河岸旁由官府主持举办的花灯会,成为了才子佳人的首选游玩场所。

  与贾琮、黛玉小俩口一样,少男少女们在这条花灯街上畅游玩耍,吟诗作赋好不快乐。

  一旁就是极具烟火气息的小吃一条街,没有了青楼画舫的“特殊花费”,平价美味的小吃令今年的中秋夜分外迷人眼。

  贾琮包了一条游船,在满是灯火倒影的秦淮河上远远看着这座金陵不夜城,感慨万千。

  “总算没有白费功夫,与之前的虚幻浮华相比,如今的金陵城,才是真正的盛世繁华。”

  黛玉煮好了清茶,递给贾琮一杯,眉眼弯弯的和了一句:“南国好风光,亦是有你我之功劳,愿与君共勉。”

  “共勉!”

  两人以茶代酒,轻碰一杯,相视一笑。

  数年精心谋划,费力经营,两人携手将他们心中所想所念之美景在现实中描绘了出来,这是属于他们二人的荣耀。

  无论是贾琮也好,黛玉也罢,他们二人在这些年的共同成长中,逐渐建立了共同信仰。

  与其琢磨着穿戴衣食上的满足,他们更想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我听雪雁的意思,紫鹃喜欢上了一个国子监的监生?”

  “嗯,那监生名叫郑志远,是宝玉的朋友,虽说还未在科场上有什么作为,不过却也是有才之士。前些日子还托了宝玉给紫鹃来信,说是年末会回家一趟,请家中长辈登门求娶。”

  黛玉看了一眼正在船尾跟雪雁玩闹的紫鹃,简单给贾琮说了一下这件事。

  事实上按照传统,她身边的这两个大丫鬟算是贾琮的媵妾。

  但贾琮是个对感情极为专一之人,便是从小伺候他的吉祥、如意都没有碰过,更何况是别的人。

  这一点,黛玉很感激老天爷,赐给了她一位如此专一的夫君。

  贾琮回想了一下,很快在记忆中找到了关于郑志远这个人的些许信息。

  “原来是他啊,是个有才的。他曾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针对财赋流通应用的文章,颇有见地。”

  这人跟人的交往,还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郑志远能跟宝玉玩到一块去,那是有原因的。

  郑家虽远远不及荣国府富贵,却也是开封城有数的大族。

  前些年郑志远就跟宝玉一样,被他家老太太捧着手心含在嘴里的宠溺,导致其十几岁了还不通世事,纯洁的如同一张白纸。

  或许是老天爷喂饭吃,郑志远的父亲被朝廷调任南阳,出任南阳治下一县县尊。此时正值河南闹白莲匪乱,又遭遇百年不遇之洪灾。

  战乱加天灾,老百姓算是遭了大罪。

  随母前去任上探望父亲的郑志远,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叫流民千里、饿殍遍地。

  回家之后就一改往日的荒唐,发奋图强,连夺县试、乡试、院试三案首,成为开封城最为出名的大才,被开封知府举荐入京,入国子监读书。

  贾琮能记得此人,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郑志远见识过民间疾苦,知道什么叫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而不是假大空的乱写一通。

  “他已经数次在报纸上谏言朝廷取消普通百姓的农税,这一点要比很多人看的更远。”

  取消普通农户的农税,只征收大地主的农税,防止土地兼并的出现,这是贾琮一直坚持的土地政策第一原则,这个郑志远的想法与他是不谋而合。

  国朝在商税超过农税的时候,就已经在逐步实施,最终在去年夏收后的一次大朝上,正式下旨废除普通农户的农业税,只征收超过田产超过百亩之人的农税,而且是按二十税一征收。

  就凭这一点,当今皇帝便已经坐稳了千古一帝的位子。

  就连大夏前几代君王都得跟着沾光,特别是昭武大帝,老爷子给当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临终前更是帮倔老四杀光了遗患,令此策的推行几乎没有丝毫的阻力。

  说回这个郑志远,贾琮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人与宝玉最近搞出来的大动静。

  “不过他现在麻烦缠身,这桩婚事估计一时半会是没什么结果的。”

  郑志远的父亲郑泰,算是迂腐清流的老一派官员之一。

  据说郑志远在国子监一呆就是二年半,连家都不敢回,就是怕他老子捶死他。

  当然了,他老子不是反对国朝取消农税,只要是反对郑志远与宝玉搞出来的“新礼运动”。

  新礼运动,与之相对的就是复古的周礼。

  或者说,新礼就是反对程朱理学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

  天下儒生千千万,程朱理学占多一半。

  好巧不巧,郑志远他老子就是理学门徒。

  儿子反老爹,简直将家里闹了个天翻地覆。如今郑志远一个官宦子弟要求娶贾家的丫鬟,嘶,想想都觉得难如登天。

  贾琮已经能够想象到,紫鹃的这个“未来夫君”怕是刚一回家都得被吊在树上挨鞭子了。

  “你最好跟紫鹃说说清楚,除非郑志远能够有贺崇的决心,要不然她别抱太大希望。”

  贺崇能破天荒的娶了宝钗为妻,除了贺耀敏老爷子的开明,最主要的是人家贺崇主意正,下定了决定。

  而且宝钗怎么说也是金陵薛家的嫡出大姑娘,身份上虽说达不到贺家那等门槛,那也算说得过去。

  紫鹃就惨了,贾家家生子,奴婢出身……

  唉,真是一言难尽的难!

  “对了,雪雁呢?你怎么打算的?”

  紫鹃那可是自小就喜欢读书人,曾还想过给宝玉当姨娘呢。

  雪雁就不同了,这丫头没什么心机,一门心思的伺候自家姑娘。相比紫鹃懂得谋划,雪雁就属于那种黛玉拨一下动一下的老实孩子。

  眼瞅着雪雁今年都快十九岁了,都还是一团孩子气……

  黛玉不禁扶额:“我曾问过她,她说一定听我安排。”

  贾琮也跟着黛玉的苦笑笑了起来,这还真是符合贾琮对雪雁的印象。

  “要不我从家里的亲兵中挑一个?”

  雪雁是自小被姑母大人买回林家,当做家生子培养的。

  又因一直陪伴伺候黛玉,基本上没有什么在外的生活经历。一个这样没有心机的姑娘,放出府去,估计活不过三集……

  “这样也好,放她出去过,我也不放心。”

  黛玉也觉得贾琮的安排不错,贾家的亲兵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基本上都能混到个七品的武职。

  不说大富大贵,最起码也能安稳一生。

  “家里的亲兵都是精挑细选,人品信得过。而且我也习惯了雪雁在身边,不舍得放她出去。”

  紫鹃若是真嫁给了郑志远,那就不可能继续留在她身边伺候了。

  虽说她亦是不舍紫鹃离开,可紫鹃的性格心性,注定了不会一直留在她身边当什么大丫鬟的。

  这倒不是说紫鹃的不好,只是感情再好,自己若为了留她在身边伺候而耽误了人家的前程,只会变成仇人。

  “九叔的儿子,贾似豹,伱觉得怎么样?”

  嗯?

  黛玉一时间想不起这个人来,贾琮比划了一个拉弓射箭的动作。

  “就是我下聘时,送给岳父大人那张近乎完整的豹皮……”

  想当年贾琮去林家下聘,最为出彩的就是一张几乎完整无缺的豹皮。

  这张豹皮,就是贾似豹一箭从豹子眼中射入得来的。

  原本叫贾狗剩的神射手,一战成名,至此改名贾似豹,成为了赦大老爷挑选给贾琮的未来亲兵统领。

  “原来你在说狗剩大哥……”

  黛玉捂嘴笑了起来:“这倒是个好选择,不过我得先去问问雪雁,你也得问问九叔跟狗剩大哥的意见。”

  嫁娶之事,最好还是两情相悦的好。

  贾九是赦大老爷的亲兵统领,身上有五品武职,人家贾似豹娶个官宦女子都使得,没道理就因为是你琮三奶奶身边的大丫鬟就点头应下。

  “行,回头我就给九叔去信。”

  贾琮也明白这个道理,在黛玉提醒后,便将此事放在了心里。

  事实上他还是很看好这桩婚事的,贾似豹未来将是他的亲兵统领,甚至是他儿子的亲兵统领,身边的人必须可靠。

  雪雁,无论是性格还是人品,是最佳选择。

  ……

  中秋之后,时间似乎过得很快。

  今年金陵城的第一次雪冬月初就洋洋洒洒的飘了起来,贾琮守着火炉,读着京城送来的最新消息。

  果如贾琮所猜测的,宝玉的日子过的痛并快乐着。

  理学各派与佛、道两家联合了起来,开始从各个方面打压宝玉的“新教运动”。

  还未成长起来的“大夏心学”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差点还没长大就被掐死在萌芽状态。

  就在宝玉等人快支持不住的时候,大佬终于出手了。

  十月初十,埋首修书两年本的前内阁首辅,国朝当下儒门的当家人,周炯周老爷子正式在全京城的书铺低价出售他的新作。

  “《治儒汇典》,好大的气魄!”

  治儒,这两个字尽显周老大人的决心。

  贾琮翻看了随信快马送来的丛书,全册共计十一本,包含了老大人对四书五经的重新注释,以及他自己对儒门经典的理解归纳。

  这工程量简直已经无法用大来形容了,贾琮只翻看了《论语新释》都已经满是钦佩,震惊的瞪大了眼珠子。

  注释经典倒还罢了,最主要的是周老大人拉着一群老友,汇总整理了自程朱理学以来的各家学派思想,对每一派的思想进行了公正的评价。

  其中对理学思想的变化联合实际,彻底否定了逐渐僵化的礼教,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条“理教”先行主流思想。

  “我的天,宝玉这辈子真是老天的宠儿,周老爷子这一出手,那些拿程朱理学来攻击他的人,就得先去反驳了周老爷子的观点。”

  主要矛盾的转移,宝玉这个开启“新礼运动”的主要推手立马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小杂鱼”,估计那些迂腐的老孺这会最头疼的是怎么反驳周老爷子的观点了。

  人家老爷子直接从根上否定了现行理学的思想,有本事,你们也来寻根看看……

  事实上儒门、儒教从孔圣人开始,就一直倡导兼容并蓄的理念。

  孔圣人还求教过老子呢,甚至在小儿辩日的事情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念。

  如今倒好,但凡有人提出异议,就是少正卯必诛之。

  寻根反驳,寻到孔圣人那里一看,原来反贼竟然是他们自己。

  从周老爷子的信中大概可以推测出,老爷子闭关两年半,已经抓住了革新儒门的关键。

  “复古复古,很多人都在讲复古。却从未想过孔圣人的周礼,讲的天下大同,实际上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同。或许这个理念很天真,但谁都不能否认,孔圣人的理念是极为超前并且值得人们去追求的。”

  周炯老爷子不愧是当下儒门当家人,联系实际逐条批驳各家学派中的糟粕思想,算是打的这些人连反驳都知道怎么反驳。

  反正到贾琮收到京城来信时,京城虽是一片哗然,却无人敢公开与周老大人论道。

  这股风应该快吹到金陵来了,贾琮此时满心期待着金陵城乃至江南这片文华繁盛之地的反应。

  “十一叔,来活了!去请金陵城各大书铺的掌柜,我要请他们吃一顿大餐!”

  ……

  《治儒汇典》的刊印发售基本上是不赚钱的,朝廷甚至给了印刷、发售的铺子不少补贴。

  贾琮自己掏出了一万两银子,联合愿意捐助的士绅商户,在金陵城印刷了十万册《治儒汇典》,免费送至南直隶、浙江、福建三省的公学,供学子们阅读学习。

  一时间,江南尽是讨论周老爷子大作的声音,与之一同兴起的,就是对“新礼运动”、当下理学的大论战。

  月票推荐票

  今晚先更到这里,明日继续,晚安!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楼御猫,红楼御猫最新章节,红楼御猫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